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,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,将成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这个千年梦想。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证明,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,不仅内涵丰富,特色鲜明,高瞻远瞩,而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,对标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,精准施策,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。
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:以人民为中心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,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。“贫困”始终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。消除贫困,为人民做实事,让人过上好日子,始终是习近平长期以来的理想和信念。在长期的地方工作中,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。当选为党的总书记以来,他满怀炽热深厚的人民情怀,誓言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”,并以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的决心和勇气,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。在新冠肺炎疫情施虐的特殊时刻,他始终坚持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,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人民至上”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价值理念。“人民”二字,在习近平心中重于“天”,他念兹在兹的始终是“人民”。自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访困问需、奔波不停,足迹遍布中国的贫困地区,从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,从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,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、贫困山区到革命老区,从曾经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到如今草繁林茂的贺兰山,从平原到山区,从南粤大地到塞上边陲,哪里有贫困,哪里就有他的足迹和声音,他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,筹划着产业扶贫、教育扶贫、交通扶贫、扶志扶智。
脱贫攻坚的目标导向:全面建成小康社会
消除贫困、改善民生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,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。“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将“脱贫攻坚”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“中国梦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,绝对贫困人口基数庞大,特别是农村贫困集中连片特征明显,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不能少;共同富裕路上,一个不能掉队”“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”“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,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,做到脱真贫、真脱贫”。在脱贫攻坚的思想体系中,目标高远,指标具体,切实可行,可操作性强,要求到2020年首先解决贫困人口的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,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、不愁穿,保障其义务教育、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量力而行,既不能降低标准,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、吊高胃口,提不切实际的目标,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,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,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,加强考核监督,避免陷入“福利陷阱”。脱贫攻坚、消除绝对贫困不是终点,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脱贫攻坚的目标导向,将我国贫困治理纳入长短结合、标本兼治的常态轨道,意义深远。
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: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
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系统工程,是一场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的总体战,既需要快速做出总体研判、总体部署和总体指挥,又需要有及时反应力、资源整合力和强大执行力。尤其是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,坚强有力的核心领导才能把握时机,有效避免各种权力掣肘、利益羁绊等制度性障碍和歧见。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昭示了一条真理: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强大支撑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打赢脱贫攻坚战,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优势,通过精细的顶层设计、周密的战略部署、强大的动员能力,才能取得成功。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,各级党委(党组)一定要履职尽责、不辱使命;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设,提高党在脱贫攻坚中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、落到实处的能力,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。同时,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,调动一切人财物资源,互相支援,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,激发人民群众摆脱贫困、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,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,让人民群众有老虎机游戏:的获得感、满足感和安全感。
脱贫攻坚的方法路径:精准施策、稳步推进